审核员在现场审核时应注意以下细节:
一、文件审查方面
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一致性
仔细核对质量手册中描述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程序文件中的具体规定是否一致。例如,质量手册中明确的质量目标分解方式应在程序文件的相关部分得到体现,确保整个体系的逻辑连贯性。
关注各程序文件之间的接口是否清晰,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或重复规定的情况。
文件的受控状态
检查现场使用的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是否有明确的文件编号、版本号和修订状态标识。例如,查看文件的发放记录,确保文件发放到了需要的岗位,且旧版本文件已及时回收。
注意文件的审批流程是否完整,包括编制、审核、批准等环节,以保证文件的性和有效性。
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审查各类质量记录,如检验记录、培训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确保记录内容完整,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例如,检验记录应包含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检验人员签名等信息。
检查记录的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涂改、模糊不清等情况。如有修改,应确认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签名和注明修改日期。
二、现场观察方面
工作环境与 5S 管理
留意工作场所的整洁度、有序性和安全性。例如,观察车间是否存在杂物乱放、通道堵塞等情况,这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安全。
检查 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实施情况,如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标识是否清晰、设备是否定期清洁等。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设备管理
查看设备的状态标识,是否明确显示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正常运行、维修中、待检等)。这有助于避免误操作和确保设备的及时维护。
检查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包括日常保养、定期检修等内容,确认设备是否按照规定进行维护,以保证设备的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
观察设备操作人员是否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如是否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是否在设备运行前进行检查等。
物料管理
关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存储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例如,对一些对存储环境有特殊要求的物料,如电子元件、化学品等,应确保存储环境满足其特定要求。
检查物料的标识是否清晰,包括物料名称、规格、批次号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和管理。同时,注意不同状态的物料(如合格、不合格、待检等)是否进行了明确区分和隔离存放。
三、人员交流方面
员工对质量体系的了解程度
随机与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询问员工是否知道本岗位的质量目标、工作流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以及出现质量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通过交流,判断员工是否清楚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是否具备相应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培训与能力
询问员工参加过哪些培训,培训内容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关。查看培训记录,确认培训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观察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能和表现,评估其是否具备胜任本岗位工作的能力。例如,对于一些关键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质检员、设备操作员等,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沟通与反馈机制
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是否畅通。例如,询问员工如果发现质量问题,是否知道向谁报告、如何报告,以及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
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了解企业对员工建议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方式,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四、其他方面
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等。例如,检查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
如有特殊行业的法规要求,如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法、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法等,应重点审查企业对这些法规的执行情况。
应急响应措施
了解企业是否制定了应急预案,如火灾、地震、质量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检查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包括应急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应急物资准备等方面。
可以通过询问员工对应急预案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演练情况,评估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
持续改进机制
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持续改进的机制,如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数据分析等活动,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关注企业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采取了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了跟踪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