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广播 FM1039《行走天下》是一档以 “文化 + 财经 + 科技” 为核心的泛新闻类节目,于 2025 年重磅复现,旨在通过多维度内容呈现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节目周一至周五 16:00-17:00 播出,周末版为人物访谈,每周六 16:00-17:00,覆盖北京及周边移动人群,通过 FM1039 电波与新媒体平台构建沉浸式信息服务体系。
一、节目定位:移动时代的 “文化财经实验室”核心理念:以 “行走的视角解码世界” 为理念,构建 “新闻资讯 + 深度解读 + 跨界对话” 的三维内容体系,聚焦文化遗产、经济动态、科技创新三大领域,为听众提供兼具时效性与思想性的内容服务。
三大特色:
文化赋能: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如 2025 年推出的《文物里的中国》系列,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还原文物细节,单期节目触达听众超 50 万人次。
财经洞察:联合经济学家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如 2025 年 “一带一路” 专题分析沿线国家投资机遇,相关内容被《财经》杂志转载。
科技前沿:聚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如 2025 年 “中国空间站” 特别节目,邀请航天员王亚平分享太空生活,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 1 亿次。
二、内容矩阵:从历史现场到未来实验室(一)核心板块文化解码:
非遗传承:探访北京景泰蓝、苏州缂丝等工艺,如 2025 年 “燕京八绝” 专题,联合传承人现场演示花丝镶嵌技艺,带动相关手工艺品销量增长 30%。
城市记忆:解读北京胡同文化、中轴线历史,如 “前门大街变迁” 系列,通过老照片与新场景对比,引发听众共鸣。
财经观察:
行业分析:深度解析新能源汽车、元宇宙等新兴产业,如 2025 年 “锂矿价格波动” 专题,邀请宁德时代专家解读供应链风险。
政策解读:与北京市发改委合作,如 “十四五规划” 系列,逐条解析交通、科技领域政策红利。
科技前沿:
航空航天: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如 “嫦娥七号探月” 特别节目,直播月球车采样过程,抖音观看量超 800 万次。
人工智能:探讨 ChatGPT 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如 2025 年 “AI 主播” 专题,展示北京交通广播虚拟主播 “小畅” 的应用场景。
(二)形式创新声音剧场:
微广播剧:如 2025 年 “敦煌守护人” 系列,邀请专业配音演员演绎常书鸿、樊锦诗等人物故事,单集播放量超 100 万次。
沉浸式音效:运用杜比全景声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 “赤壁之战” 专题,通过战马嘶鸣、箭矢破空等音效增强代入感。
融媒体传播:
短视频矩阵:在抖音、视频号推出 “历史冷知识” 系列,如 “古代快递员的工作日常” 单条播放量超 200 万次。
多平台直播:重大活动期间开启 “视频号 + 微博 + 快手” 多平台直播,如 2025 年 “清明上河图数字展” 特别节目,实时展示数字文物修复过程。
政策传播biaogan:
与北京市文旅局合作推出 “博物馆之城” 系列,如 2025 年推广 “博物馆通票”,带动博物馆参观人次增长 25%。
2023 年 “大运河文化带” 特别节目,联合交通委解读沿线文旅融合政策,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行业创新dianfan:
“声音 + 科技” 模式被《中国广播》杂志评价为 “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样本”,其 “问题导向” 叙事手法成为行业参考。
节目制作人李萌获评 “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lingjun人才”,其访谈风格被称为 “专业与亲民的完美结合”。
社会公益实践:
发起 “历史传承进校园” 公益行动,如 2025 年走进北京 100 所中小学,开展 “讲好中国故事” 主题班会。
关注特殊群体,如 “无障碍历史体验” 专题探访故宫无障碍设施,推动博物馆增设 “触觉导览” 服务。
四、适配人群与收听场景(一)适配人群文化爱好者:占比约 40%,偏好 “文物修复”“非遗传承” 等深度内容,如 2025 年 “崇祯皇帝与长城防御体系” 专题吸引大量历史学者参与讨论。
财经从业者:占比约 35%,关注 “新能源投资”“供应链管理” 等板块,如 “锂矿价格波动” 专题带动相关股票搜索量增长 50%。
科技发烧友:占比约 25%,热衷 “人工智能”“航空航天” 等前沿领域,如 “AI 主播” 专题引发技术社区热议。
(二)收听场景车载伴随:早晚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为车主提供文化财经资讯,如 “一带一路” 专题在京藏高速的历史节点触发听众共鸣。
家庭学习:家长可通过节目引导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如 “故宫萌宠” 专题以趣味方式讲解文物保护知识。
旅行规划:节目推荐的 “京郊历史游路线”“博物馆深度游” 等,为游客提供文化指南,如 2025 年 “清明假期踏青地图” 专题。
五、技术赋能与未来展望技术升级:
计划引入 5G+AI 技术,开发 “智能历史主播” 功能,实现问题自动分类、解决方案实时生成。
探索技术,构建 “历史文化溯源平台”,解决文物数字化版权问题。
内容延伸:
音频 + 视频:在 “北京时间” 客户端推出《历史 Vlog》,记者实地探访考古现场,单条视频播放量超 80 万次。
线下活动:2025 年计划举办 “历史开放日”,邀请听众走进故宫文物修复室、国家博物馆库房,实现 “声音 + 场景” 的沉浸式体验。
国际传播:
与 BBC、NHK 合作制作《中国历史 100 讲》,通过国际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如 2025 年 “丝绸之路” 专题在海外播放量超 500 万次。
《行走天下》以 “让历史发声,让文化可感” 为使命,在 FM1039 的电波中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生态。它既是历史的 “记录者”,也是文化的 “传播者”,更是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融合的 “创新者”。对于渴望了解中国历史、追求文化深度的听众而言,这档节目不仅是信息的获取渠道,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