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布式架构
端(设备层):部署多功能电表、光伏监测装置、储能BMS接口等,实时采集毫秒级能源数据。
边(边缘层):通过ACCU-100协调控制器执行本地策略(如削峰填谷),断网时仍可保障基础运行。
云(平台层):基于AI算法进行负荷预测(准确率>96%)、动态优化调度,支持Web/APP多端访问。
四大核心模块
多能协同控制:集成光伏、储能、充电桩等20+协议,动态分配能源,提升绿电消纳率至95%。
AI经济调度:结合电价与负荷预测,自动生成储能充放电计划,降低电费成本20%-40%。
碳资产管理:自动核算范围1/2/3碳排放,生成ISO 14064合规报告,助力碳交易收益提升20%。
安全防护体系:电池热失控预警、防孤岛保护,事故响应时间<30秒。
二、解决零碳园区核心痛点经济性提升
峰谷套利+需量控制: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某汽车园区年省电费200万元,大需量电费降低21%。
虚拟电厂(VPP)聚合: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某化工园区单季度收益380万元。
绿电消纳优化
动态防逆流控制:避免光伏“午间余电”倒灌电网,典型案例中自发自用率从55%提升至82%。
光储充联动:午间光伏优先供能,余电存储供夜间充电桩,降低用电成本30%37。
政策合规与碳减排
碳排放强度下降62.5%(从0.8kgCO₂/kWh至0.3kgCO₂/kWh),满足欧盟CBAM碳关税要求。
助力园区获ISO 50001认证、零碳补贴及ESG评级提升。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工业园区
长三角某零碳工业园:接入10MW光伏+2MWh储能,年电费从6000万降至3800万,储能利用率从35%提升至85%。
苏州工业园区:绿电消纳率85%,年省电费超500万元。
商业综合体与光储充站
空调/照明智能调控降低能耗25%,维持舒适环境。
上海某研究院:光伏+储能+59台充电桩协同,充电桩年增收50万元。
多站点协同管理
河南交投266个高速服务站:光储充统一调度,储能收益提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