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只列出十六罗汉,后中国民间附加了两位(迦叶波尊者和梅呾利耶尊者)。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比如“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1。
十六罗汉的记载与名称
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提及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最早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分别为: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迦诺迦伐磋(喜庆罗汉、知一切善恶法)、迦诺迦跋厘惰奢(举钵罗汉)、苏频陀(托塔罗汉)、诺矩罗(静坐罗汉)、跋陀罗(过江罗汉、意思为贤者)、迦理迦(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戍博迦(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半托迦(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罗骺罗(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那伽犀那(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因揭陀(布袋罗汉)、伐那娑斯(芭蕉罗汉)、阿氏多(长眉罗汉、佛的侍者)、注荼半托迦(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5。
十八罗汉的确定
古代中国人认为九是吉利数,觉得十六没有十八(两个九)好。最早知道十八罗汉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他得到蜀、简州、金水张氏所画之十八罗汉图,但未列出名字。宋代的志磐在其《佛祖统记》中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和第十八位罗汉应该是迦叶尊者与君徒钵叹尊者(《弥勒下生经》中记载)。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认为: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应该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和伏虎罗汉(弥勒尊者),降龙伏虎很合中国人的口味,且是钦定,从此十八罗汉便被规定了下来。西藏认为嘎沙雅巴尊者是降龙罗汉,纳达密答喇尊者是伏虎罗汉。有些寺庙除十六罗汉外,另加上玄奘和弥勒,或错将第一尊者宾头罗跋罗惰奢分为二人再加庆友,有的将《因果见识颂》作者摩那罗多和《法住记》作者难提密多罗认为是降龙和伏虎,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5。十八罗汉神像 伽蓝韦陀护法佛像 韦驮菩萨 关二爷 武财神关公摆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