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辽宁代理商其主要产品是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与控制的基础手段和设备。在细分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各行业的自动化应用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一一管理,并且自成行业应用体系、行业自我配套。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各部委的撤消合并,行业主管部门逐渐减少,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体制。目前主要有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以及信息产业部等部门制订相关行业政策和规划,主要侧重于行业宏观管理,并且以行业协会形式进行自律管理。相关的行业协会有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从目前中国的工控及自动化控制市场发展规模来看,中国拥有世界大的市场。无论是国内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生产,还是企业信息化管理运作,都需要大量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设备,国内潜在市场巨大。在世界范围内,工业自动化厂商众多,厂商达20万家,仅变频器的生产商就达2000余家。中国市场巨大,工控业整体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国内产品供应商直接面临美、日、德等各国公司的强力竞争。在IPC、DCS、PLC等领域外国公司相比国内生产厂商具有优势。西门子、ABB、约克、施耐德等仍然在中国市场处于地位。我国在行业前沿和产品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品制造技术上仍无法与欧美大国相抗衡。近年来通过国内企业对于生产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正在不断缩小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中国企业在****上还具有能够快速应变市场需求,迅速了解客户对于产品品种和型号规格的需要并快速满足的能力。由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种类繁多的行业特点,国内实力较强的专项型企业能根据****需求在一些细分领域深入研发相关产品从而占据市场一席异地。国内综合型企业在本土化生产、产品价格以及销售渠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该行业的竞争格局中跨国综合型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企业也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仍十分显著,未来工业自动化率提升空间非常广阔。中央提出了在本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并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自动化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面对我国传统工业的落后现状,国家将加大技术改造的步伐,使我国工业技术向多样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保护环境与降低能耗作为我国未来的战略方向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新能源装置设备、环境监测、水处理项目、大型工程项目的环保治理等都需要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作支撑,这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国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采用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诸多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对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自动化工业体系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力量,发展前景巨大
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和工程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通过多年对国外工业自动化产品的代理或分销,逐步掌握了国外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技术性能,并在深入了解国内企业工艺流程状况和市场需求情况下,根据项目情况,进行二次开发,降低了成本,技术性能达到或接近国外厂商技术水平,实现了部分替代国外厂商。部分企业不随波逐流,在行业细分领域做专项产品研发,也在本土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制造并销售业务的企业数量正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加剧。经过多年经营,公司已在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的开发业务中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市场地位和客户群体,在该行业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各应用行业对自控需求的大幅提升,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参与自控行业的竞争,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如果公司不能够持续的进行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的转变,挖掘新兴业务,开拓新兴市场,将会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竞争。
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累计产量达到36.6万台,同比增速高达44.9%。但从第四季度开始,增速已经下行;另一方面,2021年国内制造业固定投资额逐月下滑。
这意味着,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的**已到顶点,在新一轮周期开始之前,整个2022年将难再狂奔。
繁荣的速度,可能会放缓,但中国的发展,已经撑起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未来骨架。
二、中国市场行业集中度提高,国产化加速
第四,疫情后中国快速复工复产,海外出口回暖直接导致一些依赖出口的细分行业加大对本土低价格工业机器人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土低价格机器人的蓬勃发展。
这四点对应的现象是,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洗牌开始加速,行业集中度提高,增量市场扩大。
2019年~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Top40品牌份额从90.5%升至93.2%,Top20份额从77.2%升至81.2%。而中国本土Top5品牌,内资市场占有率从2018年的29%提升至2020年38%。
2020年与2021年,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品牌销量分别为4.5万台、6.2万台,****占比从26.7%提升至29%。
这里还有一个数据,2019年的****占比为31.25%,说明疫情期间,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本土品牌经历了加速退场。2021年占比反弹,预示中国本土机器人品牌在格局不断优化之下,竞争力不断提高。未来,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比将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