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经减容处理后,进入处置阶段才能实现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污泥处置是指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在环境中或利用过程中达到长期稳定,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的终消纳方式。目前,污泥处置的方法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抛弃型和资源型两类。抛弃型主要有填埋和投弃等,资源型主要有土地利用、焚烧和综合利用等。
1、抛弃型处理方式
1.1 污泥填埋
污泥填埋是把脱水干化污泥运往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是传统的处理方法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处理方法,但污泥填埋容易导致污泥填埋场不能够正常运行和操作,成为人工沼泽地,堵住渗滤液收集管,造成填埋场水位升高,给填埋场大坝造成隐患,所以垃圾填埋场拒收。同时污泥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若填埋场的防渗处置不当,该方法还会使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渗透至环境中而形成二次污染,越来越不为各国政府所提倡。填埋并没有终避免环境污染,它只是延缓了污染产生的时间,其应用比例将会逐渐减少。但对于不能资源化而须从使用循环中排出的废物,填埋仍是目前唯一的终处置途径。
1.2 海洋投弃
海洋投弃是利用海洋容量和稀释、自净能力来处置污泥。污泥一般不需要进行严格的无毒无害化处理,直接将液态污泥投入投海区,对那些靠近海岸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来说,是一种方便而经济的污泥处置方法。但投海会导致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食物链造成威胁。美国和欧共体分别从1991年和1998年12月31日全面禁止污泥投向海洋,我国于1994年2月20日起不再在海上处置工业废物和污水污泥。
2、资源型处理方式
2.1 污泥焚烧
污泥焚烧法是目前对污泥处理的一种有效的减容和无害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氧化有机物并使之成为小分子,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物,从而达到处理目的并使之减容。它具有处理彻底、热量回收率高、物质回收率高及减容效果好等优点,因而成为目前公认的处理污泥的有效方法。
焚烧主要是在焚烧炉中进行,有单独焚烧和混合焚烧两种方式。单独焚烧采用多的是流化床焚烧炉,混合焚烧可与生活垃圾、水泥原料及热电厂掺煤等混烧。待焚烧的污泥应预先脱水或干燥,污泥焚烧时会产生大量废气、飞灰和灰渣。废气中含有SO2、硫氢化物、NOX、碳氢化合物、CO、重金属烟雾、酮、醛、呋喃、悬浮的未燃烧或燃烧的废物以及环境敏感污染物二恶英。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焚烧条件,避免二次污染。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妥善收集、储存,经检验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时,方可进行综合利用,如用于制水泥、造砖、工程建设的回填土等,否则需进行安全处理。灰渣中富集了大部分重金属元素,应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的要求鉴别其毒性,若不属于危险废物可按照一般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否则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理。由于污泥焚烧设备复杂、耗资大、对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对社会经济水平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我国应用不多。主要的应用领域只限于小规模和特殊行业。
2.2 污泥堆肥后还田
污泥经自然干化后堆肥可直接农用。污泥堆肥后农用与污泥直接土地利用明显不同。在我国,污泥堆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污泥消化或污泥和垃圾等其他物质混合堆肥后农用。二是污泥经过堆肥发酵制成复合肥还田。前者采用中温厌氧消化处理,有产气率高、含水率低等优点,但该种方法由于病菌几乎没有减少而对人和土地存在危害使其推广受到限制。而采用污泥经过堆肥发酵制成复合肥,堆肥时一次发酵周期约7~10d,二次发酵周期约为一个月左右,堆肥的佳温度50℃~65℃,堆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可以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卵。通过堆肥过程的生化反应,使污泥达到稳通过堆肥过程的生化反应,使污泥达到稳定化和无害化的要求,堆肥后无蚊蝇滋生,基本无臭味,外观呈较松散,已达到腐熟程度,提高了肥效。堆肥把有机废物转化为稳定性较高的腐殖质,可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同时由于污泥的进一步腐殖化,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增加,大大提高了肥料的利用价值。处理后的污泥可明显促进植物生长,使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改善,在非食物链植物上施用堆肥处理的污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很小。另外通过添加调理剂、膨胀剂可改善污泥的胶体团粒结构,降低含水率。污泥施用时应注意不同作物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污泥种类,尤其是施用于蔬菜地更要严格控制。
2.3 建筑材料
污泥中一般含有20%~30%的无机物,主要是硅、钙、铝、铁等,与许多常用建筑材料的原料成分相近。俞锐等对污泥的热值、热失重、焙烧后的化学成分等进行了分析测试,并进行了不加助熔剂和添加助熔剂的两种焙烧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具有建材化利用的价值。目前,建筑材料的利用主要有污泥制砖,生化纤维板,生态水泥,玻璃态集料、轻集料等。污泥熔融制得的熔融材料可以做路基、路面、混凝土骨料及地下管道的衬垫材料,微晶玻璃类人造大理石及污泥作为主要辅助材料制陶粒等。其中,污泥制砖又可分为干化污泥直接制砖、污泥灰渣制砖和焚烧灰制砖3种。污泥的材料利用多存在烧损量大以及含杂质、重金属的问题,应用时需控制污泥的投加比例及污染物的浸出。
当前,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有油水分离、污水改性、低渗透油田回注等阶段。但是稠油污水处理的难度相对较大,且处理工艺也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所以在污染物处理时效果不佳,致使水质不达标,从而影响其运行,使膜的更换次数增多。通过分析可知有机污染是导致膜污染的主要原因,并且有机污染物在膜表面聚集起来,会产生粘性包外聚合物,从而使膜污染加重。因此,膜污染需要应用限制性培养技术进行有效降菌,增加生物处理单元,以此增强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有效抑制住膜污染。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①样品采集,本次实验用水采用联合现有的处理流程,而实验用油是脱水原油,并且菌种是来自于污水和微生物中心的实验菌种库;
②实验用培养基,目前,芳香烃降解菌和饱和烃降解菌的培养基,以及沥青降解菌和富集培养基,其筛选培养基都一样,并且其唯一碳源是正十六烷和正己烷。
1.2 实验方法
①分析细菌在稠油中的降解特性,通过建立详细的培养流程,将5%的细菌进行接种,然后放在点已经进行脱水原由的培养基中,使其在37℃震荡培养箱中,7天后在萃取剩下的稠油,之后再使用氧化铝吸附柱层析法进行分析。当饱和烃和芳烃分离出来时,要通过气相色谱进行扫描分析,要适时调整其温度变化;
②膜染物分析方法,在点所采用的膜污染物,分成两份,一份称重,另外一份进行能谱分析,用甘油浴对膜污染进行蒸馏。同时在膜污染处理时,要使其真空,而且要相对干燥,才能使剩余物有效溶解和回流,从而确定可溶物的质量。而对于不溶物回流,要确定其沥青的含量和质量,并且要对其中的固体进行XRD衍射分析和研究。
2、结果和讨论
2.1 膜污染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不是很完善,所以很多时候存在膜通量衰减和膜组建速度较快的情况,从而致使该点水质经常出现不达标的问题。
①观察污染膜面的微观形态,通过电镜观察,磨面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其表面较密,且有锁状物交错。由于磨面细菌较多,产生了大量的粘性胞外聚合物,从而在膜表面形成了很厚的污染层;
②水质分析,通过对膜过滤前后的水质分析可知,其处理工艺去除效果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膜过滤后,油含量等依然较多,很多污染物会吸附在膜表面,从而导致膜孔发生堵塞的情况,并由此使膜通量不断降低;
③污染物成分分析,膜面污染物主要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占85%以上,并且膜面污染物中还含有硫和钙等元素。当然导致膜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有机污染,主要是由于处理工艺的沉淀功能和多介质的过滤性能较差,从而致使污染物在膜表面大量吸附。无机污染物中的无机离子具有难溶性,加速了其污染。
2.2 稠油降解特性分析
①菌群对稠油的降解特性,通过菌群作用之后,可有效降低饱和烃和芳烃的质量分数,而对于非烃和沥青的质量分数则有所提高。由于菌群消耗了原油中的成分较多,其分组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②高效降解菌的选择和培育,通过使用选择性培养技术,选择质量较好的稠油降解菌,以此使其生长发育的性能更加稳定。
2.3 生物处理对膜污染的抑制作用
①使膜通量的变化相对稳定,目前,膜通量的主要考察参数是膜前预处理的效果如何?所以膜一旦受到污染,将会致使膜通量迅速减少。如果通量损失小于15%,那么将使膜可以长时间的稳定运行。由于生物处理技术能有效减少膜污染中的元素,所以充分利用生物中的底物,能有效去除掉吸附在膜表面的生物污染;
②膜表面微观形态的分析,通过对新膜和没有处理过的污染膜进行分析,可知污染膜的分离层中有大量污染物,使堵塞膜孔十分严重,使膜表面更加粗糙。所以在减缓膜污染时,必须要消除污水中的石油类等污染物,才能使效果更加明显;
③生物处理对污水中石油类等其他物质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处理技术对污水中石油类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所以该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生物反应器具有推流式的特点,使石油类等其它物质在生物系统内形成了分级食物链,以此让这些物质捕食游离的细菌,使水质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