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ZXDU68 H002室外壁挂电源柜48V200A户外交转直流12KW功率

   2023-12-13 100
核心提示:中兴ZXDU68 H002,中兴48V200A,ZXDU68 H002,ZXDU68


中兴ZXDU68 H002室外壁挂电源柜48V200A户外交转直流12KW功率



图片_202304051528435.jpg



ZXDU48 H002(200A)是由中兴通讯设计的壁挂式高频开关电源系统,系统满容量达200A,由4个ZXD3000(50A)整流器组成。

  ZXDU48 H002 (200A)电源产品,系统采用创新结构设计思想,极小的机柜空间,为客户提供更的空间体验。系统满容量达200A,为负载提供稳定的-48V直流供电。广泛应用于室内或半开放式室外狭小应用空间,如楼梯间、电梯井、弱电井等。

  系统采用前接线、前维护设计,并提供RS232、干接点等联接监控方式,便于使用及维护管理。

  直流配电:9路直流配电,电池一次下电,可选负载二次下电。

  整机尺寸:490mm*400mm*220mm(H*W*D)

  整机重量:23kg(不含整流器、CSU、蓄电池)

  用户体验

  220mm柜深,更多灵动空间,节省占地空间和机房租金费用

  结构平台,模块化设计,灵活选配,平滑实现30A到150A扩容

  创新防水设计、风道设计,安保升级

  第五代电源,输出效率高达96%

图片_20230405152843.jpg



图片_202304051528432.jpg



中兴ZXDU68 H002室外壁挂电源柜是一款高性能的48V200A户外交转直流12KW功率电源柜,该产品采用中兴独有的技术和高品质材料,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通讯、电力等领域。

中兴ZXDU68 H002电源柜是中兴通讯一款新型室外壁挂电源柜,其设计和制造结合了中兴多年来在通信网络和电源产品领域的经验,具有高性能、高稳定性、高保护级别等优点。此外,ZXDU68 H002电源柜还提供了多种智能化管理、监测和报警功能,支持远程管理和故障诊断,为用户提供全面保障。

中兴ZXDU68 H002室外壁挂电源柜采用了高品质材料,包括优质铝合金外壳,高强度钢板内衬,可有效防止腐蚀和电磁干扰。此外,该产品还采用了进口高质量电池、风扇和整流模块等关键部件,保证了其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中兴ZXDU68 H002室外壁挂电源柜具有多种智能管理和监测功能,支持远程管理和实时监测,可随时掌握电源柜的运行状况和电池组的状态。同时,该产品还提供了多种报警功能,包括过压报警、欠压报警、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可确保电源柜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总之,中兴ZXDU68 H002室外壁挂电源柜在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是一款值得信赖的高品质电源柜产品,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通讯、电力等领域,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地域文化

深圳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集海防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红色文化等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精神等现当代文化于一体 [199]  。

经历多次中原汉人由北向南的大迁徙,约至宋元之间,岭南地区形成以不同方言和习俗为主要界定标志的广府、客家两大民系。深圳地区属珠江三角洲文化圈,居民历来以广府、客家两大民系为主。直至1979年建市,深圳仍然保持着这种居民结构格局。在风俗方面,以两大民系为主,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特色 [176]  。

广府民系居民(以下简称广府人)广府人在深圳俗称“本地人”,指世居本地讲粤语(又称“白话”)的居民。深圳广府族群基本集中在沿珠江沙田地区和广九铁路深圳段以西的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6个镇,南山区(西丽街道除外)、罗湖区(桂园、笋岗、东门、南湖以及水贝、黄贝岭村)、福田区(梅林除外)及平湖(山厦、李朗除外)、大鹏、南澳(东涌、西涌、半天云除外)等镇。深圳地区*早的广府人,是由早期中原移民与古南越族人自秦汉以来的(包括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0年由赵佗建立的南越国时期)长期互相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早的汉族民系 [120]  [176-178]   。

深圳老照片

深圳老照片(10张)

客家民系居民(以下简称客家人)客家方言地区主要在广九铁路深圳段以东的盐田、沙头角、横岗、龙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石岩、布吉、龙华、观澜等地,罗湖区(莲塘、东晓、东湖、清水河以及罗芳、水库新村)、福田区(梅林、莲花街道)、南山区(沙河、西丽街道)。据《宝安县志.方言》载“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全县户籍人口56%,粤方言44%”(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一批进人深圳地区的客家先民难以确证。一般认为自宋末开始,从中原辗转闽、赣、粤山区迁人 [176-178]   。客家人是来自于中原的汉族,是由于战乱迁徙至闽粤赣这一个特定的区域 [142]  ,文化方面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一个具有独特客家方言系统、独特文化习俗和情感心态稳定的汉族支系 [126-127]  。清初“迁海复界”政策有关,客家人大批量进入深圳,大都是来自今梅州市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县,带来了客家传统文化因素。深圳是客家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融点,许多客家遗迹都可以显示出滨海客家的海洋文化特点 [124]  。

文化遗产

截至2021年,深圳市纳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214项,其中***8项、省级27项、市级63项;全市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6人,其中***3人、省级24人、市级30人,区级119人;全市各级非遗展示传承场所39处

方言

魅力深圳

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语言。大多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工商业界人士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深圳的新移民来自全国各地,与原居民(原宝安县居民)形成了一个“多方(言)杂处”的语言环境。现代汉语方言按照通常的分类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七大方言。这七种方言在深圳境内普遍存在,川调、湘语、吴音、闽声等随处可闻 [40]  [175]  。

深圳境内原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主要有客家方言和粤方言,还有个别潮汕话方言点。境内客家方言和粤方言又各有特点,呈现出“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异常复杂的局面。深圳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深圳的北部、中西部和东部大片地区,粤方言主要分布在深圳西部和南部地区,这是大致的分布;事实上各区不少街道两种方言并存 [175]  。

客家方言

深圳市原居民中说客家话人口大约有20万人(深圳市19镇1994年人口统计情况) [200]  。

深圳客家话内部从语音角度看,大致有横岗话、布吉话、葵涌话和观澜话等四种类型 [41]  。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葵涌、横岗、布吉、平湖8个镇;宝安区的观澜、龙华、石岩3个镇;盐田区的沙头角、盐田、大梅沙、小梅沙等地的大部分自然村。罗湖、福田、南山3个区的北部大山的南麓。从东部长岭村开始,连接莲塘、西岭下、罗芳、梧桐山(大部分自然村)、大望、水库新村、布心、草埔、泥岗、上梅林(一部分)、下梅林、沙河(大部分)、西丽(大部分自然村),直到西部的同乐村,形成一条带状分布 [200]  。

粤方言

深圳市原居民中说粤语的人口大约有17万人左右(深圳市19个镇1994年人口统计情况) [200]  。

深圳粤语,根据其不同的语音特点,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中路白话、东路白话、西路白话、渔民话和大鹏话。南山区南头至宝安西乡为中路白话,福田区、罗湖区为东路白话(又叫围头话),深圳粤语还包括珠江口沿江东岸的渔民话(又称基围话),还有被认为“不白不客”的大鹏话(方言基础是粤方言,但同时有客家话的一些特点) [175]  。主要分布在宝安区的西乡、福永、公明、沙井、松岗5个镇;龙岗区的大鹏、南澳、平湖(大部分自然村)3个镇;罗湖、福田、南山3个区的中部、南部的各个自然村。还有光明农场原居民也是讲粤语的 [200]  。

其他

大鹏话属于粤语和客语混合型方言。其地域分布范围主要在深圳*东缘的大鹏半岛,包括大鹏和南澳两镇。使用人口约3万人(1990年统计)。 [254] 

此外,深圳市也有零星的潮汕话分布,如南山区蛇二居委、福田区的福新居委,罗湖区翠竹街道龙尾坊、新港鸿社区及东门老街原立新、南塘居委,南澳镇的个别自然村等。盐田区原居民虽为客家人,但大都既讲客家话又讲粤语,有的还讲潮汕话。 [200] 

饮食

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广式月饼因主产于广府民系的分布地区而得名,起源于唐代。安琪广式月饼是广式月饼的重要分支,它起源于清代新会梁氏的“永记饼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其面皮制作、馅料煮制、包馅、烘饼等多道工序均能独树一帜 [114-115]  。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的一种客家传统饮食制作方法,将糯米、粘米浸泡后磨成浆或打成粉团,包裹丰富的食材,蒸煮制作成糕点。起初,茶果用于祭祀,后来广泛用于春节、清明、十月朝、冬至等节庆与婚嫁、建房等客家日常礼俗,客家方言俗称“粄”,现主要流传于葵涌办事处高源及其周边社区,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聚居区域 [144]  。

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自1892年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横岗,客家人的宴席上必定备有茶果,茶果在横岗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体现了客家人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横岗街道 [143]  .

民俗

综述

深圳原居民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自秦汉中原汉族人进入岭南到两晋时期,深圳地区已大致完成从原生状态的民俗向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民俗的转变。约至宋元之间,岭南地区形成了以不同方言和习俗为主要界定标志的广府民系、客家两大民系 [42]  。

深圳客家人不仅以罕见的勤劳与坚韧,建起了数以百计规模宏伟的客家围屋,而且把“崇文重教”观念与耕读传统带到深圳,积极兴办教育,从传统私塾到办起“光祖学堂”“振能学校”“广培学校”等新学 [224-225]  。

300多年来,深圳客家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辛勤垦殖,开枝散叶。每当民族危难之际或重要的历史关头,深圳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为人先,创造奇迹。从“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这六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一部深圳客家简史,从中演绎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折射出深圳客家人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独特贡献 [224-225]  。

醒狮

七星醒狮:深圳的醒狮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宝安、沙井等,松岗七星醒狮成名于民国初年,分为黑、黄、白、红色醒狮,各色醒狮各有独到之处,流传至少已有一百多年,“松岗七星狮舞”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0]  。

福永醒狮:福永醒狮舞从清嘉庆年间起沿袭至今。传统上以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下五村狮队为佼佼者,以后桥头、塘尾醒狮*具盛名 [113]  。

南山醒狮舞:醒狮表演是深圳市南山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南山醒狮源于广东醒狮。清朝末年,向南村有一支麒麟队,善舞麒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麒麟队改为醒狮队,开始舞狮,且技艺高超 [116]  。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起源于清朝末期,盛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当地武术高手黄连胜所创。现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在黄连胜到过的香港、荷兰、印度都有其弟子在传承 [117]  。

庙会

北帝诞庙会:宝安区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三七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北帝的诞辰,庙会巡游作为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艺术价值极高且文化底蕴深厚 [112]  。

松岗赛龙舟:松岗赛龙舟历史悠久,因深圳松岗是文天祥的后裔聚集地,为了传承其精神,从清末开始就有端午期间赛龙舟的习俗,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125]  。深圳“松岗赛龙舟”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1]  。

宗教

深圳

深圳(8张)

深圳以佛教和道教为主,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在深圳市均有分布。佛教与道教以弘法寺和凤凰大庙为主,另在深圳各行政区一般都设有基督堂、清真寺或天主堂,如福田区的下梅林清真寺、基督堂、香蜜湖天主堂,南山区基督堂及宝安区基督堂等。另外,深圳西部的赤湾有原住民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历史相当久远,在原住民中有较大的影响力。深圳市有33处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139人、信徒总数超过23万人,约占广东全省总数的15%。

艺术

戏曲

讲粤语的罗湖、福田、南头、蛇口、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平湖和大鹏地区的人喜爱粤剧。与粤语镇村相近的客家地区,比如石岩、龙华、观澜、布吉、盐田、沙头角、横岗、龙岗等地原住民,也会对粤剧团巡演到此踊跃买票观看;重大节庆和醮诞祭祀活动,也会像讲粤语的村镇一样,包两场粤剧开锣演唱欣赏。至于坪地、坪山、坑梓、葵冲等客家村落,因为以前对粤语“唔识听”,所以较少看 [109]  。

舞蹈

沙头角鱼灯舞

沙头角鱼灯舞:深圳首个***“非遗”项目。盐田区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 [214]  。

大船坑麒麟舞:宝安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村舞麒麟约开始于明嘉靖年间,作为大船坑客家人几百年来的民间传统喜庆、祭奠等活动 [215]  。

麒麟舞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龙岗区布吉镇板田永胜堂麒麟舞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前往各地乡村表演参拜,表示福寿大好日子 [216]  。

龙岗舞龙

龙岗舞龙:舞龙是龙岗客家地区形成的以娱乐、庆典、锻炼身体相结合而别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活动 [217]  。

坪山麒麟舞:龙岗区坪山街道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舞麒麟的传统 [218]  。

龙城舞麒麟:流传于龙岗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麒麟一直以来是客家人所崇奉、喜爱的祥瑞神兽,寓意平安、祥和,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219]  。

黎围舞麒麟:罗湖区中部的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麒麟舞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舞是几百年前岭南的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带来的民间舞蹈。黎围村坐落在深圳梧桐山下沙湾河与梧桐河交汇处,是罗湖、福田去龙岗、惠阳必经之地。

山歌

石岩客家山歌

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精彩、*激烈、*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 [220]  。

服饰

甘坑客家小镇-小凉帽文化节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龙岗区布吉街道甘坑凉帽的制作从清朝嘉庆年开始也有两百年历史。早年甘坑凉帽村始祖张锦超学到从福建长汀府张太婆承传过来的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以织凉帽为生。深圳、香港新界、东莞、惠州一带客家地区妇女,甚至东南亚、欧、美唐人街中的深圳藉妇女都喜欢它,即使不戴,也买一两顶挂在墙上装饰,聊解乡愁 [221]  。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独特的传统习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祭典仪式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桌上摆满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乡民们在广场上连续嬉戏七天八夜。由于打醮习俗劳民伤财,于1943年被废除。

传统建筑

古城

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大鹏新区,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占地约1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深圳今又名“鹏城”即源于此。2001年6月25日,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9-180]  。

南头古城

南头古城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始于东晋,已有近1700年历史。从东官郡到所城,再到新安县,南头古城成为深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东晋以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兴亡更替,是深圳和香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源。南头古城主街风貌以岭南广府建筑风格为基调 [128-129]  。

民居

参见:深圳**客家古村落、深圳客家围屋、龙岗客家围屋

深圳建筑

深圳建筑(23张)

深圳主要包括广府式、客家式、广府客家混合式、中西合璧式建筑等。深圳西部主要是广府人聚居区,遗留大量广府式民居;东部主要是客家人聚居区,有大量客家围屋;中部地区则以两者混合式建筑为多。由于深圳处于广东沿海且又与香港曾为同一行政区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早较深,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反映在建筑领域。因此,深圳的传统建筑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广府文化是清朝以前深圳文化的主流文化,也是深圳传统建筑的主要来源,深圳地区现存的传统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含有大量来自广府文化中心地的传统文化因素。此外,在深圳传统建筑中,客家传统文化来源也不容小觑。这和明末清初“迁海复界”政策有关,这为新安县(现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地区)的传统建筑带来了大量的客家传统文化因素 [119]  。

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罗瑞合居民小组,坐西南朝东北,是全国现存*大的客家围屋之一,总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包括月池、禾坪、围屋三部分。1996年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深圳市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兴建,是集生产、生活、防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客家围堡,原为龙岗罗氏聚族而居的家宅。围屋前宽165.9米,后宽116.3米,进深104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内有单元房179套。围屋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围呈方形,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两横;外围近似梯形。整座建筑壁垒森严,共有八角楼、两望楼,正面三开门,围墙上布满射击孔。有“九厅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鹤湖新居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集闽、赣、粤客家围屋的精华,综合了粤东北地区堂横屋、围龙屋和四角楼的要素,并杂糅许多广府建筑元素,体现了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融,是深港地区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133]  。

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为曾氏家族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建,至今已有220年历史,先祖名为曾端义。世居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是全国*大的方型客家围屋之一。1984年,大万世居被列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万世居是深圳目前保存*大的客家围屋,见证和经历了深圳东部早年的移民史和拓荒史,被视为是研究深圳人文历史的活化石。大万世居平面近方形,以宗祠为中心对称布局,师承“前后三坐落,左右两护厝”的典型客家民居布局形式,宗祠由三重大殿组成,呈三进两井结构,雕梁画栋,牌匾楹联点缀其间,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极具历史艺术价值 [222]  。

凤凰古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深圳广府古村落,是广东省内古建筑较集中、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典型广府民居建筑群之一,是文天祥族人后裔、文氏宗族的祖居和民居,已被《深圳市紫线规划》列为六大重点古村落之一。古村里现保留60多座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古建筑有祠堂、书室、家塾和民居4种类型,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108]  。

观澜版画村

观澜版画村:穿越万顷碧波,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深圳这座奇迹般崛起的城市,那瞬间凝固的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景象。就在这块版图的中北部,有一方钟灵毓秀的山水——龙华区观澜版画基地,那里仍保存着水塘、古井、宗祠、碉楼等客家村落的遗迹,为大家呈现了另一幅田园式的原生态美妙图画 [134]  。观澜版画基地位于观澜街道大水田社区(原称“大水田村”),由200多栋近300年历史的岭南客家老屋村改造而成。白天的版画基地古朴清雅,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排屋形制,水塘、古井、宗祠、碉楼古色古香,构建成独特的客家居住风情。农人在菜地里劳作,妇女在古井边洗衣,画家们在精心创作,孩子们在愉快写生,宁静而安详。从时尚又喧闹的都市猛然踏进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凝望着那一栋栋古老的房屋,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又回到了300年前那个客家人生息繁衍、创业奋斗的年代 [134]  。

龙田世居

客家围龙屋:客家围龙屋是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龙岗罗瑞合村“鹤湖新居”的罗氏、坪山办事处大万世居的曾氏、坑梓办事处龙田世居的黄氏和茂盛世居的何氏,他们历经几代修建的围龙屋,见证了这些家族的兴衰。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砌墙用的黏合物大部分是石灰、桐油、红糖的混合土,黏性特别强,千年不松。普通的围龙屋占地0.54公顷、0.67公顷,大围龙屋的面积在2公顷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适合几十个人、百多人或数百人居住


 
标签: 电工电气,电源,开关电源,通信电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同类新闻
  • 联系人:孟经理
  •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辛祝路17号606-33号
  • 手机:19560971891
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