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西门子代理商
西门子PLC插入更换存储器卡
注意:如不是在STOP模式插入存储卡,则CPU会自动进入STOP模式,STOP—LED以1秒间隔闪烁以请求储器复位!
1.设置CPU为STOP(停机)模式。
2.是否已插入储器卡,如果是,拔掉它。
3.将新储器卡插入到CPU的插座中,请注意存储器卡上的插入标记应对准的CPU上的标记。
4.复位CPU。
六.将操作系统后备到存储器卡:
CPU3IMB以上的存储器卡
用LED指示灯进行诊断:
LED说明
SF点亮情况:○1硬件故障;○2编程错误;○3参数赋值错误;○4计算错误;○5定时器错误;○6存储器错误○7电池故障或无后备电池;○8I/*/错误(于外部I/O);○9通讯故障
BATF点亮情况:当无后备电池,后备电池故障或没有充电时点亮.
注意:当连接充电电池时该灯点亮,其原因是充电电池不能对用户程序进行后备.
STOP当CPU不处理用户程序时点亮当CPU申请存储器复位时闪烁.
西门子PLCCPU复位
注意:CPU复位进行的活动:
1.CPU删除RAM中和负载存储器中的整个用户程序(不包括EPROM负载存储器)。
2.CPU删除保持数据。
3.CPU测试本身的硬件。
4.如已插入存储器卡.则CPU将存储器中有关的内容复制到RAM。
步骤复位CPU存储器
1将钥匙开关拔至STOP位置
2将钥匙开关拔至MRES位置,直至STOP指示灯亮几秒并保持点亮(持续3秒)
3在3秒钟内,必须将开关拨回MRES位置并保持住,直至STOP指示灯闪烁(2HZ)。
当CPU*复位,STOP指示灯停止闪烁并保持点亮。此时,CPU已对存储器复位
IM 153-1 标准型
IM 153-1 是一款价格合理的版本,于制造环境中的大多数应用。它允许使用多达 8 个的 S7-300 I/O 模块。
IM 153-2 高性能型
IM 153-2 高性能型可满足制造业的更高要求,如 F 技术或与时钟同步相关的zui高性能。该 IM 也可与 PCS 7组合用于制造应用领域。该 IM 可冗余使用,支持那些在控制现场所需的典型功能。例如,这样的功能包括时钟同步以及精度达到1ms的时间戳。
Area of application
需要 IM 153-1 / IM 153-2 HF 接口模块,以把模块化的 I/O 设备 ET 200M 连接到 PROFIBUS DP 现场总线。
这些首部模块可应用于许多场合。
PCS 7的特殊功能和模块
IM 153-2 (铜) 配有特殊功能,如时钟同步、时间戳或 I&M 功能。考虑到在过程施工中不断增加的诊断需求,还有一些可用的特殊模块。例如,数字量输入模板可连接 NAMUR 传感器,具有断线探测器,通过“0"和“1"信号,并具有整平监控和脉冲展宽功能。为获得一个合理的通道价格,可能会采用8-通道 HART 模块。
容错系统
高可用性系统可用于系统不允许出现停止或因意外停机后系统重启等会造成高昂损失的应用场合。例如,典型的应用场合包括发电、配电、隧道系统、机场行李运输系统、石油平台、炼油厂、特种玻璃制造商、半导体行业等。
通过与高可用的 S7-400H(冗余 CPU)相结合,ET 200M 能够以单通道模式(标准可用性)或开关模式(增强可用性)进行连接。
IM 153-2 也可用于采用 S5-155H、S7-300 / S7-400的软件冗余应用以及PNO标准化冗余应用。
面临爆炸危险的范围
在爆炸危险范围内,不同信号和模拟量模板用作本安型版本。这意味着这些模块本身可高性价比地安装在Zone 2区域,但其传感器和执行器可安装在Zone1区。例如,可用于化工和制药行业、石油钻探平台、或普通制造工厂(如印刷工业或汽车工业的喷漆车间)。可以按通道隔离处理 Ex zone 1区信号。对于非防爆区域,模块通道隔离电压为250 V AC。还有带 HART 能力的模拟量模板。
安全型系统
产生错误时,故障安全型控制器进入安全状态,并确保操作人员、机器和环境的安全,例如出现挤压时的自动化系统或乘客运输。不同的信号模板可用于连接故障安全信号和 S7-300F 或 S7-400F/FH,并根据连接类型提供SIL 2 或 SIL 3。
对于面向安全的 I/O 模块的应用场合,必须使用 IM 153-2 HF 接口模块。
高动态生产过程
在高精度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用于控制高速机械的分布式解决方案日益重要,例如用于驱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分布式 I/O 设备捕获信号与执行器作出相应反应之间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并可**复制。SIMATIC 自动化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与同步PROFIBUS 的同步连接被称作“时钟同步",并由不同的 ET 200M 信号模板提供支持。
Design
?IM 接口模块被用作为 ET 200M 的首部模块(IM;接口模块)。 S7-300自动化系统的模块产品系列中,zui多 8个或12个 I/O 模块可以与该接口模块相连。
?接口模块和必需的 I/ 模块安装在 S7?300 的 异型导轨上;在安装期间,用总线连接器把 I/O模块相互连接起来并与 IM 153 接口模块连接。
?在冗余模式中,两个 IM 153-2 安装在 BM IM/IM总线模块上。 特种异型导轨可用来安放总线模块
西门子6ES7153-2BA02-0XB0
SIMATIC ET 200M针对带有 S7-300 的高密度通道应用的 I/O 站
SIMATIC ET 200M 是针对具有高密度通道应用的控制柜的模块式 I/O 站使用接口模块可以连接 profibus 和 PROFINET-还可以选择使用光缆连接 Profibus。ET 200M 可以用于标准应用,也可用于安全应用。多可以有 12 个多通道信号模块(例如 64 个数字输入)和功能模块以及 S7-300 通讯处理器可以用作 I/O 模块——与过程的接口。ET 200M 支持带有扩展用户数据的模块,如具有 HART minor 变量的 HART 模块。除了成熟的连接技术,ET 200M 还可以提供绝缘部署方法 Fast Connect,用于快速接线。
ET 200M 特别适用于用户特有或复杂的自动化任务。可应用的带有 HART 的扩展模拟输入或输出模块可以优化 ET 200M 用于过程工程组态。要求高等级的可用性的应用,可以与诸如 S7-400H 或 S7-400F/FH 这样的冗余系统相组合来实现。
设计和功能
模块式的 I/O 系统 ET 200M 包括了接口模块(在冗余设计情况下 2IM),和多 12 个 I/O 模块。没有插槽规则。根据主模块数量框架的各种类型的 I/O 模块都可以插入。
SIMATIC S7-300 使用连接器的简单结构使 ET 200M 应用灵活,维修友好性高:
总线模块跳到 DIN 导轨上,使用纵向插入的连接器从侧面对接固定。这些模块安装到总线模块上,并用螺丝固定到位,与总线模块接头建立接触。非占用槽上连接器用总线背板盖保护起来。总线模块盖插入到后一个总线模块的侧面。背板总线集成到了模块上。有源总线模块允许在工作中更换(热插拔)。ET 200M 连接到一个 S7-400 上的 profibus 上之后,控制器就可以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进行组态了(运行中组态 – CiR)
ET200S需要提供电源模块来为该系列模块供电,如果电源模块供电能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再增加电源模块的数量;ET200SP各个负抄载电势组的形成不需要电源模块,这是和ET200S一个显著的区别百。
2、模块通道的区别
ET200SP模块设计更加紧凑,单个模块多支持16通道,相比ET200S,模块通道增加了一倍
3、各自的特别区别
ET200S支持多线连接的模块。具有多度种功能,拥有多个模块种类,例如:电机起动器,安全技术,功能模块,CPU,通讯模块等。可以安装知在危险区域。
ET200SP系统支持接线,运行中插拔模块,模块空缺运行,诊断功能等;采用直插式端子,节省了布线的空间,我们可以单手接线而不需要道使用工具。可以实现Profinet和Profibus DP两种通讯方式。
西门子ET200S和西门子ET200SP是分布式I/O模块中的其中一个系列,广泛的应用在由西门子PLC组成的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它们作为分布式I/O,主要的作用是将分散的设备信号采集起来,并通过Profinet,Profibus DP等通讯方式与CPU之间建立连接,实现CPU对远程设备的I/O控制。这种分布式I/O的控制方式在工厂自动化系统中具有典型的应用,并为我们解决了如何控制分散设备集中控制的问题。西门子分布式I/O有多种类型,其中ET200S和ET200SP是较为常用的两种,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区别。本文下面对这两种类型的模块区别做一个说明,为我们在项目的选型,控制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西门子ET200S与ET200SP区别
西门子ET200S和ET200SP都是分布式I/O,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类似的用法,例如:都可以支持Profinet通讯方式与主CPU进行数据交换;都可以作为远程的I/O模块进行设备信号的采集和发送;除了这些基本功能外,它们分别有一些各自的特点,下面介绍如下:
1. ET200S特点
(1)需要提供电源模块来为该系列模块供电,如果电源模块供电能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再增加电源模块的数量;
(2)支持多线连接的模块;
(3)具有多种功能,拥有多个模块种类,例如:电机起动器,安全技术,功能模块,CPU,通讯模块等;
(4)可以安装在危险区域,例如:Zone 2;
(5)具有高速模块,即HS,可以满足高速和高精度要求;
(6)具有集成DI/DO的紧凑型扩展模块,例如:西门子ET 200S紧凑型;
2. ET200SP特点
(1)可以实现Profinet和Profibus DP两种通讯方式;
(2)各个负载电势组的形成不需要电源模块,这是和ET200S一个显著的区别;
(3)系统支持接线,运行中插拔模块,模块空缺运行,诊断功能等;
(4)采用直插式端子,节省了布线的空间,我们可以单手接线而不需要使用工具,
(5)模块设计更加紧凑,单个模块多支持16通道,相比ET200S,模块通道增加了一倍;
(6)编程组态可以通过Step7 V5.5,前提是需要导入GSD文件或者使用TIA博途STEP7 V14软件
作为工业自动化的一种典型应用,plc初是做为取代继电器线路、进行顺序控制为主而产生的,后来PLC厂家逐步增加了模拟量运算、PID功能以及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技术等功能,并随着网络化的需求增加了各种通信接口,伴随着现场总线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发展,PLC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什么是PLC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是计算机家族中的一员,是为工业控制应用而设计制造的。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作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它主要用来代替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7年颁布了可编程控制器标准草案第三稿。在草案中对可编程控制器定义如下:
“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和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控制器及其有关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装置的功能已经大大超过了逻辑控制的范围,这种装置称作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为了避免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混淆,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PLC的发展状况
世界上台PLC
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为了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的需要,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希望能有一种新型工业控制器,它能做到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和更换电器控制系统及接线,以降低成本,缩短周期。
当时的设计要求是吸取继电器和计算机两者的优点:继电器控制系统体积大、可靠性低、接线复杂、不易更改、查找和排除故障困难,对生产工艺变化的适应性差,但简单易懂、价格便宜;计算机功能强大、灵活(可编程)、通用性好,但编程困难;采用面向控制过程、面向问题的“自然语言”进行编程,使不熟悉计算机的人也能很快掌握使用。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 研制出台PLC,在美国通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了成功。
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以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很快地在美国其他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到1971年,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食品,饮料,冶金,造纸等工业。
70年代初期
仅有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只是用来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通常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台PLC。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它们的台PLC。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于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
70年代中期
微处理器技术应用到PLC中,使PLC不仅具有逻辑控制功能,还增加了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数据处理等功能。
80年代以后
随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应用于PLC中,使PLC得到迅速发展。PLC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可靠性提高,功耗、体积减小,成本降低,编程和故障检测更加灵活方便,具有通信和联网、数据处理和图象显示等功能。
近年来PLC发展迅速
PLC集三电(电控、电仪、电传)为一体、性能价格比高、高可靠性的特点,已成为自动化工程的核心设备。PLC成为具备计算机功能的一种通用工业控制装置,其使用量高居首位。
PLC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技术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
我国PLC市场的三大流派
我国改革开放后,美国AB、GE、MODICON、TI,日本OMRON、三菱、富士,德国西门子等厂家的产品不断进入我国,并在各行各业的工控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欧洲: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AEG及法国的TI公司
·美国:A-B(Allen-Bradly)(其产品约占美国PLC市场50%的份额)、GE(General Electric)、莫迪康(MODICON)公司、德州仪器(T1)公司、 歌德(Gould)公司、西屋公司
·日本: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 欧姆龙(OMRON)、 FUJI (日本主要发展中小型PLC,在世界小型PLC市场上, 日本产品约占有70%的份额。在中国,OMRON产品的销量居首位。)
目前还有韩国、台湾等PLC产品;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系列化的国产PLC,其价格相对低廉,性价比较高。
1974年我国开始仿制美国的第二代PLC产品,但因元器件质量和技术问题等原因未能推广。直到1977年,我国才研制出台具有实用价值的PLC,并开始批量生产和应用于工业过程的控制